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

    张飞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全面,国家意识淡薄,存在民族中心主义和刻板印象。通过加强“五个认同”认知教育,立足课堂教学,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模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互嵌式的校园环境等路径,有效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3期 v.38;No.13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研究

    邹慧;黄燚;

    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以传播学视角,基于“5W”传播模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几个维度,经问卷调查,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基本现状,针对传播主体局限性、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传播途径缺乏创新性、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强化传播主体,深化内容体系、优化传播渠道、量化意识评价指标传播路径,从而实现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3期 v.38;No.13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地方·民族文化研究

  • 论文化的冲突

    王光斌;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互动中因价值理念、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与对立。文化冲突本质上是不同意义系统的矛盾,即在观念上是价值理念(价值观)的对立,其显性表现是文明的冲突,文化冲突的源动力是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文化冲突还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常态,即文化自觉自为的存在方式。文化冲突的成因是不同文化主体自我肯定性导致文化差异的不“兼容”,其机理是不同文化主体自我保护心理的“排异”反应,也是争夺文化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产物。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和三种基本类型,冲突的结果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共生,创造新文化。

    2025年03期 v.38;No.136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试论东巴史诗的地位与影响

    杨杰宏;

    纳西族拥有创世史诗《创世纪》、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两大史诗,因两部史诗都是由东巴象形文字所书写记载,并由东巴祭司在东巴仪式上演述,所以又称为东巴史诗。东巴史诗以其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艺术讲述了众多的神话故事,塑造了成百上千的文学形象,型塑了纳西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纳西族的文化基因、历史根谱。东巴史诗在东巴文学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东巴文学的扛鼎之作”。东巴史诗是纳西族代表性的传统经典,被列入中华绝学之列,并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非遗”项目。就社会价值及影响而言,东巴史诗在丰富纳西族文学,提高丽江知名度、推动丽江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年03期 v.38;No.136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文山壮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徐开美;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文山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策略,选取“坡芽歌书”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文献调研,揭示了文山传统壮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创新性传承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激发创新活力以及促进文化多样性交流,对于文山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至关重要。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将民族音乐融入高等教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社区参与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些策略旨在实现文山壮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具有显著意义。

    2025年03期 v.38;No.13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文山主流媒体提升三七产业宣传报道影响力模式研究

    黄加运;蒙良杰;罗佳贵;

    文山三七已发展成多元化、多维度的三七产业链,形成庞大的三七产业体系。但三七仍被外界当做一味普通药材看待,影响外界对三七价值的全面认识,导致三七产品市场相对狭窄。文山主流媒体需要探索宣传报道模式,以集中式宣传报道文山三七节为主、以连续式宣传报道三七产业发展概况为辅,创新宣传报道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三七产业,提升三七产业宣传报道影响力,持续提升三七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媒互促共赢”之路,让三七走出文山,服务人类健康。

    2025年03期 v.38;No.13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当代大学生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十年变迁分析——以文山学院2013、2023级本科学生姓名为例

    马丽红;

    姓名不但是自我的标识符号,同时还是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对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的变迁分析,不但可以看到姓名用字及语用在语言学方面的变化,从中还可以窥见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变迁。文章以文山学院2013级、2023级共4000名学生的姓名用字为语料,通过对语料量化统计和调查等方式,对文山学院学生十年间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的变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姓名用字的分析,发现有使用字数增多、用字追求标新立异、文雅用字增多、用字性别模糊的特点。然后从性别、生僻字、字辈三个方面对姓名用字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山学院学生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经过十年变迁,映射出语用的动态演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价值观念的更新,为深入洞察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微观样本。

    2025年03期 v.38;No.13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历史研究

  • 回顾与反思: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基于学术史梳理的思考

    胡广杰;

    环境史这一学科在中国30余年的发展,中国环境史目前在研究的理论、方法、对象、内容、学科价值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史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笔者通过梳理30余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发现,受环境史学科特征的影响,中国环境史研究仍然处于求知探索阶段,中国环境史在平台建设、史料挖掘、研究视角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讨。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环境史学科体系,发挥学科之长,使中国环境史研究更好地与现实相结合,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的生态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5年03期 v.38;No.13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及现实启示

    马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自然生成和政治形塑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推行土地政策、动员建立统一战线、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四个方面构筑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唤醒了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发展到自为建设的转变。回顾历史,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从坚持党的领导、把握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维度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2025年03期 v.38;No.13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长征时期红军在西南地区的革命文化活动及特点述论

    张继慧;陈金星;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西南地区革命文化活动比较集中和频繁,遗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成果。红军在西南地区革命文化活动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作有印刷和张贴宣传品、刷标语、画漫画,还有传唱歌曲、编演戏剧、舞蹈、讲故事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革命的文化活动历经岁月洗刷却至今依然有迹可循,受到了沿途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精心保护、传承,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是教育后人的宝贵资源和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

    2025年03期 v.38;No.13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实践考察

    黄海洋;

    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青年运动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进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立足响应党中央广泛号召、自觉自为的斗争意识渐序增强、服务抗战与锻造自我双向需要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动员宣传以号召群众参与抗战活动、协助办学以帮助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半工半读以协同群众开展生产运动、拥军优抗以支援前线与稳固后方的形式,加深了与工农群众的结合。陕甘宁边区青年与工农群众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全国青年运动的典范,起到了锻造青年的革命思想、壮大抗日战争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积极作用。

    2025年03期 v.38;No.136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文学·语言研究

  • 南北朝诗歌中的梅意象研究

    徐可可;

    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常见且重要的植物意象,其入诗始于《诗经》,兴于南朝,繁于唐宋,经历了从“梅实”到“梅花”、从“实用”到“审美”的漫长衍变。南北朝时期,随着咏物诗的滥觞,梅逐渐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美学品格的审美意象,文人观梅、赏梅、艺梅,写梅视角日益拓宽,诗作中的情感意蕴亦不断丰富。

    2025年03期 v.38;No.13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滇游文化视域下《历代滇游诗钞》云南山水景观的审美建构研究

    邓元琪;骆锦芳;

    方树梅辑录的《历代滇游诗钞》主要记录了中国历代省外人士仕宦、慕客、谪庶、流寓者之于滇之山川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及与滇人酬和等。《历代滇游诗钞》所涉及的云南地区的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都十分丰富。本文选取了滇游文化开始兴盛且较为繁荣的明代滇游诗,从滇游文化的盛行、典型自然审美场域建构、山水地理景观特色等角度对明代滇游诗写景类分滇中、滇西、滇南三个区域进行研究,以此阐释明代滇游视域下滇游诗对云南典型山水自然景观审美场域的建构及其意义。

    2025年03期 v.38;No.13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创伤与疗伤: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心是孤独的猎手》研究

    朱传莲;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辛格(聋哑人)和其四个朋友展开各种情结的书写。文章从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主要人物受创后自我防御系统瓦解表现出的过度警觉、记忆侵扰和禁闭畏缩症状。同时也对人物身上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症状进行了深入探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人物所表现的创伤症状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发展和正常生活,但是他们都积极寻求治疗手段,缓解创伤症状,适应社会生存。

    2025年03期 v.38;No.136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高等教育研究

  • 红色场馆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探析

    赵怡捷;王明春;

    红色文化是涵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强调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建好用好红色场馆这一社会大课堂。把握红色场馆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价值遵循,有助于活化红色资源,提升铸人育魂工程质效、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共建育人新模式,推动课堂与实践深度融通。但目前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师资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馆校有效互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强红色场馆的师资力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好红色场馆的实践基础、加强馆校互动建设,健全红色场馆的工作机制等优化措施,进一步优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

    2025年03期 v.38;No.13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三环多元全过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刘伟;段江;范文星;曹晓慧;

    在新时代对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和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的要求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结合新一轮审核评估对质量保障的要求,建立一个包含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实践和预期成果三个环节,由六方面不同人员组成的多元监控主体以及覆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三环多元全过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教学质量、促进质量文化形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3期 v.38;No.13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研究——以文山学院为例

    华夏;赵玉琳;陈春茶;李媛;

    在当今教育领域,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重要性的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这一要求变得更加迫切。文章聚焦于文山学院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分析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教育要求下,利用大视野、大系统、大教改、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等多维要素,对文山学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2025年03期 v.38;No.13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论动词时间图式与情景类型之间的关系

    赵勇;金嘉娴;王芳;

    动词类型和情景类型都可以依据动静态、持续性和终结性的标准划分。然而,动词类型与情景类型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完全依据情景类型来划分动词类型的观点不成立。分析了基本层次范畴和派生层次范畴情景类型的时间图式,认为基本层次范畴情景类型具有最大的文化突显性、使用经济性和稳定性,最大程度反映了动词自身的时间图式,是体现动词类型区别性体特征的理想化情景类型配置,能最好地满足人们区分动词类型的认知需求,而派生层次范畴情景类型是发生了体偏移的基本层次范畴情景类型,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动词类型理应由基本层次范畴情景类型决定,据此有效解决了动词类型划分出现的困境。

    2025年03期 v.38;No.13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数字化时代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生态重塑研究

    余仁能;

    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是培养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但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政教育需要与数字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数字驱动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生态重塑的根本前提,有助于提高其思想性、实践性与时效性,实现智慧化、数字化教学。基于此重点探究数字化时代驱动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生态重塑的理论内涵与现实问题,进而探究其重塑路径,力求构建出可落到实处的数字思政生态体系。

    2025年03期 v.38;No.13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牛秋霞;黄朝斌;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最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核心课程之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培养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课程组通过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思政资源库,将思政和创新有机融合,构建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全方位、立体式思政育人体系,以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2025年03期 v.38;No.136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发生机制中激活“黑匣子”原理探析——以“课堂三问”法解读选必中《屈原列传》(节选)教学为例

    江瑛;

    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是一个起始且关键环节,发挥类于AI学习中的Black Box(黑匣子)功能,个体知识点在这里经由良构和非良构发生线性或非线性反应,构成复杂的知识网络世界,在监督学习下自下而上地计算出带有指向性的神经元,输出符合目标要求的结果。“课堂三问”法在教学中的实施为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提供了可操作性。

    2025年03期 v.38;No.136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文山学院学报》“坡芽歌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正>“坡芽歌书”作为壮族口承文化遗产的瑰宝,自2006年发现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录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第一部图载无字歌书,也是第一部应用图案识别歌名的歌书,全书以81幅图案为线索,一幅图案对应一首山歌,内容既有青年男女爱情的表达,也有壮族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呈现,在音乐、美术、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26年是(“坡芽歌书”发现二十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发现,进一步促进对“坡芽歌书”及壮族文化的研究,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山学院学报》决定自2026年第1期起开设“坡芽歌书研究”栏目,现面向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公开征稿,诚邀赐稿!

    2025年03期 v.38;No.1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文山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正>《文山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CN53-1216/Z、ISSN1674-9200,国内邮发代号为64-87,国外发行代号为Q8827。学报为双月刊(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底出版),大16开本,每期120页。第1、3、4、6期集中刊载社科类稿件,第2、5期集中刊载自科类稿件。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边疆史地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区域经济研究、生物资源开发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栏目。其中,边疆史地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生物资源开发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为特色栏目。热忱欢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赐稿。

    2025年03期 v.38;No.13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