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高校学报110周年纪念暨学术期刊高峰论坛在我校红楼学术报告厅召开。近两百位期刊界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共同纪念中国高校学报110周年,探讨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在开幕式上,我校校长熊思东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苏州大学学报作为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期刊史上的重要坐标。在110年的历程中对我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者声音得以传播、使学术观念得以拓展、使学校形象得以提升。在学术载体日益丰富的新形势下,他寄语学术期刊要反映学者的声音,而不要做学者自娱自乐的工具;要传递学术思想,而不能简单成为学者晋升、评价自我的一种方法。

    接着,蒋重跃理事长代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致辞。他指出,学报伴随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学报在知识生产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不可低估;学报应更加努力地实现“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

来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发表讲话,他们对高校学报11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积极肯定,并结合当下世情、学情、刊情等方面为学报发展建言献策,期待学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田晓明主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农涛指出,中国学术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期刊小、散、弱现象突出,办刊能力亟待提升;期刊出版模式落后,数字化出版尚在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数字化平台;期刊国际竞争力弱,缺乏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与挑战;期刊学术评价管理、人才机制尚不完善,编辑岗位处于学校边缘地位,不能吸引优质人才的加入。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通过正确的导向管理、规范学术期刊出版、强化报刊质量监督、推动报刊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社政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指出,学报是公益性的,必须要有投入,办学报是为了提升文化实力,她的回报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学报是学校的窗口与名片,专业化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报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刊发有问题导向的文章,全面提高学术质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服务。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指出,理论因时代而强,期刊因时代而兴,期刊要多推出体现基层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社科理论成果;积极回应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使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中国当代实践,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国学术话语自主创新;以强烈的可持续意识,在深耕栏目、开发栏目、做优栏目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伟指出,高校学报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又是学术交流的窗口;既是宣传教育的平台,又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在思想多元、媒体融合的新时代,本次论坛的举行体现了学报人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

    随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颖介绍“我与学报”征文活动评奖情况,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姚申宣布获奖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

    开幕式后,进入学术期刊高峰论坛。论坛分上、下半场进行,以“传承、融合、创新”为主题,探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前三任理事长潘国琪、龙协涛、武京闽,《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韩璞庚,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喻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姚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总编辑赵磊,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汪新红分别作了重要专题报告。

    我校副校长田晓明作了题为《思考与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发展之路》的专题报告,从面临的困境、我们的探索、取得的成效等三个方面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苏州大学学报的奋斗历程,并满怀深情地概括了他与学报一路走来的心得,寄语参会代表要爱惜学报、要耐得住寂寞,并对“重振东吴学报之雄风”的目标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最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叶娟丽致闭幕词,她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这是新媒体时期学报界的导航之会,为学报未来的发展拨开了迷层,让学报人看到了希望,期待中国高校学报120周年再聚苏大。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供稿)

原文链接: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756

下一篇:总局召开系列会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