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史地研究

  • 自然与民生:清代云南雹灾时空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杜香玉;

    清代云南雹灾记录较清以前更为频繁。从时间分布来看,雹灾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年际变化大,清前期雹灾较少,清中后期雹灾多发;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雹灾多发,秋冬较少。从空间分布来看,雹灾具有地域性、继发性、连带性特点,以滇中、滇西地区为多,滇东南、滇东北较少;滇西北、滇西南零星分布。从雹灾的成因来看,造成雹灾时空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孕灾环境、承灾体数量和类型各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之下雹灾的致灾程度不同。从雹灾的应对来看,主要以官方为主,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01期 v.33;No.10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 清末民初广东商帮在云南的时空分布与崛起

    白义俊;

    清末民初,广东商帮大量进入云南,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1889年以前,广东商帮主要汇集在昆明及周边地区,实力相对孱弱;蒙自开关后,广东商帮在云南的分布重心逐渐从昆明转移到蒙自、河口等口岸城市;滇越铁路开通后,广东商帮又开始向铁路沿线流动,尤其集中于昆明地区。在此过程中,广东商帮日渐崛起,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远超其他商帮,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20年01期 v.33;No.104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 近代迪庆藏区开发与民族关系互动研究

    陈静;

    近代是迪庆藏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矿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交通运输以及边民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建设。以区域开发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在此背景下迪庆藏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动共生、文化上借鉴共享、族际间通婚融合。多民族共生的地理环境、人口的迁移流动、共同的经济共生链、文化的互尊包容是促进迪庆藏区社会发展与民族互动共生的重要机制。

    2020年01期 v.33;No.104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 口述环境史的环境记忆与环境认知研究初探——以滇池污染治理变迁为例

    袁晓仙;

    口述环境史以公众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环境认知为核心,挖掘口述资料,将公众的环境认知纳入研究领域,有利于丰富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公众的环境变迁认知反映了公众对环境政策和治理成效的关注和认同,而不同群体的环境认知和实践的共性和差异性则揭示环境政策的复杂性,也间接影响环境治理成效。滇池污染治理的口述环境史调查表明,环境问题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得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注重工程治理,忽视公民环境教育和环境治理参与。尤其是常识性环境教育缺乏和学术研究成果尚未转化为公民环境教育资源,使得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长期忽视从转变人的环境观念为出发点,导致公民环境认知落后、环保实践度低,综合治理无法完善和落实使滇池污染治理成效低。

    2020年01期 v.33;No.104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 滇西农村反贫困道路中发挥生态优势研究

    孙爱真;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滇西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三个维度分析了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立足于滇西高原民族地区、低海拔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和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从地方政府、农户、产业三个视角给出了精准扶贫、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议。

    2020年01期 v.33;No.104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 生态文明视阈下乡村振兴的云南路径选择与探索

    聂选华;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广大乡村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领域全过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时代命题,也是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云南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的根本任务。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绿色生态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云南的重要实践路径。

    2020年01期 v.33;No.10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4 ]

地方·民族文化研究

  • 文化:人的集合体的规定性

    王光斌;

    文化是人的类特质的呈现和表达,是人的合目的性的规定和描述,也是人的集合体的规定性和软实力。人的集合体从自在状态提升到自为状态,形成有组织性的群体,产生自觉性的行动力量,有赖于文化对集合体各种利益关系的规定和约束。集合体存续的时空范围取决于该群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集合体的最高形态是文化共同体,集合体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就源自文化的同化力与文化活力,文化的繁荣是一个集合体兴盛的标志。

    2020年01期 v.33;No.10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 社会治理视域中的地母文化价值研究

    尹绍菊;

    广南地母文化是西南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母庙、地母像、地母经书、地母文化活动四种主要类型,具有"万物生于土"的淳朴性、"以地为母"的人格化倾向、"崇尚土地、敬畏自然与生命"的道德取向等特点。它所蕴含的哲理智慧、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对于教化民众、记住乡愁、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在改进地方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地方社会治理模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广南地母文化面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需要在内涵挖掘,规划和引导,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方面开展工作。

    2020年01期 v.33;No.10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 浅析花腰彝剪纸样式的文化内涵

    李朦;杜渐;

    彝族支系众多,花腰彝是彝族众多支系之一。在众多的花腰彝传统民俗文化中,剪纸最具地域性和民族性。花腰彝剪纸题材主要来源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日常生活等,并与其日常生产劳动息息相关。因而,花腰彝剪纸样式造型富厚,构图厚实,它们既是彝族美好生活期许的一种表现,又有传统文化和自然信仰的内涵。

    2020年01期 v.33;No.10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下思考

    刘刚;

    文章就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现状和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优秀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举例分析,进一步表达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并以艺术理性的认知为引导,以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的拓展创新为手段的观点。

    2020年01期 v.33;No.104 62-6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4 ]
  • 《沧海遗珠》考略(上)

    周雪根;熊秀梅;

    明初作家沐昂所编《沧海遗珠》素有善本之称,它是云南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明代文坛上的重要遗产,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惜乎所载作者小传过于简略,仅有的字号、里贯也有的付之阙如,编者及诗集也记载失当。特以所寓目文献对21位谪滇诗人生平行实加以补充和考辩,对编者及诗集加以考订,并以诗歌为内证探析诗人间的交游,以更全面了解这批谪滇诗人及明初云南流寓文学之盛况。

    2020年01期 v.33;No.104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 《滇事总录》述评

    高宇航;

    《滇事总录》是记录清初吴三桂割据云南、拥兵叛清始末的史料笔记,分上、下两卷。作者庄士敏以《庭闻录》为底本,集结各家之说,记载了吴三桂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与《庭闻录》比较,可以看出《滇事总录》的特征和庄士敏求实的史学观。《滇事总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其内容能够对《清史稿》等史书进行补充和修正,并为研究明清之际的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33;No.10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民国广南地志资料点注(之四)

    李亚丽;杨永福;

    <正>编者注:民国时期,云南学会曾经下文各县,就所列项目征集资料。当时各县为此均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广南地志资料就是此次开展调查后所获得的初步成果。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民国广南县的自然环境、民族种类及习俗、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遗迹等方面的情形,对于今人了解和研究当时广南县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故经整理后,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2020年01期 v.33;No.10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 浅析古典进化论学派和功能学派对当代民族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王天法;

    在整个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史中曾涌现出十多个民族学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的出现分别代表了当时所处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导向。其中在一战前的古典进化论学派作为民族学学科史上第一个理论流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二战时期的功能学派作为在当今民族学领域最受推崇的理论流派,为民族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功能学派的学者对进化论学派学者的理论思想持批评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学理论流派都有其可取之处,本文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进化论学派和功能学派的理论思想,认为集两学派理论思想之长才能得优秀的研究成果。

    2020年01期 v.33;No.10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文学·语言研究

  • 浅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双重身份

    王方;

    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的顾曼璐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角色。在物欲横流的男权文化中,她始终扮演了一个既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又是男性主流文化的同谋者的角色,拥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仅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窘迫的生存环境,也给当代女性一定的启示。

    2020年01期 v.33;No.10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 大理剑川白语称赞构式的动态性研究

    杨丽婷;

    大理剑川白语称赞构式是称赞语和应答语共现的"配对性结构"。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文化因素和语用原则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大理剑川白语的称赞语和应答语在词汇选择和句法方面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原因,即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变化、接受儒家文化的濡染、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2020年01期 v.33;No.104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浅谈广南壮语和泰语的“一”和“二”

    莫安忠;

    壮语和泰语是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但因分化年代久远,二者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各自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同时,两者都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因此语言上存在许多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文山广南壮语与泰语的数词"一"和"二"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文山广南壮语与泰语的数词"一"和"二"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者语言的同源关系和分化前共同受汉语影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接触等因素,如壮语主要受汉语影响,泰语则受梵语巴利语影响较大。

    2020年01期 v.33;No.104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丘北曰者壮语声韵调分析

    杨桂丽;

    以北部壮语丘北土语曰者话为语言点,作语言调查录音记音。系统包括8个声调,22+个塞音、擦音、鼻音等声母和由主要元音及其与元、辅音韵尾组合成复合韵母的68个韵母。声母系统中除舌根清音x-向浊音?-归并外依然保留多组清浊声母对立;?-声母与南部多数方言点的kh-对应,与北部方言同支系其他土语的f-、v-声母对应。韵母系统中7个主要元音a.e.?.i.o.?.u,只有a有长短音;元音?可以作韵尾;韵母发生部分脱落或复化导致与其他方言土语有多组对应现象。声调中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声调以塞音韵尾为标记,分成7长短调和8长短调,长短调值相同。

    2020年01期 v.33;No.104 106-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高等教育研究

  • 修辞普遍性的证据及其结果研究

    赵勇;马怀忠;

    修辞普遍性有语言和哲学理据。语言是修辞化的语言,哲学是修辞化的哲学。修辞普遍性的结果是修辞化的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认知的修辞性是修辞普遍性及其后果的根本原因。修辞化认知模糊了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范畴,颠覆了二者之间对立的关系。

    2020年01期 v.33;No.104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 大学英语项目课程与地方经济开发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

    那丽芳;

    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互依存共生,项目课程代表了高等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文山学院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了大学英语项目课程与地方农村旅游资源、农村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农村特产资源、农村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整合的具体措施,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农村经济。

    2020年01期 v.33;No.104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